我院与上海城建职业学院马院联合举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发布者:赵梦叶发布时间:2022-05-18浏览次数:397

515日,由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城建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师范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共同举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腾讯会议交流与线上同步直播的方式成功举行

本次研讨会上,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南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苏州大学、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苏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以及《中国教育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探索》《江苏社会科学》等全国20余所高校、媒体报刊机构的专家学者与线上500观众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意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方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主题展开广泛研讨交流。

研讨会开幕式

研讨会开幕式由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耿步健教授主持。他对与会专家学者和会议主题进行了介绍。

院长张志丹教授致欢迎词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对学院的历史沿革、学科发展和近年来取得的成就等情况,向与会专家学者作了介绍。他表示,值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式确立四周年之际举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对于我们破解“两个大局”中生态安全问题和生物安全等的挑战和问题意义重大,希望各位专家学者通过今天的研讨会,碰撞出思想火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贡献出更多的真知灼见。

主题发言

主题发言环节由《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杂志副主编姚涵主持,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吴宁负责点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院长王雨辰教授做主题发言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院长王雨辰教授指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实现的人类生态文明思想的革命既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生态转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总结和反思的结果,又是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对西方生态思潮和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创造性转换的结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革命性变革和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创造性地提出了以“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以及“地球生命共同体”概念为基础的生态本体论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环境正义”原则为基础的“和”的生态文化价值观以“人民至上”和“以人民为中心”为价值取向,强调社会建设的“环境民生论”以“两山理论”和生态生产力发展观为基础的生态文明建设论。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学明做主题发言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学明强调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习近平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引导下,正最直接、最有效地把中国引向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新建制将走出个人原子主义;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同时也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会逐步地走向为了人类的真实的需要而进行生产;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会滋生一种人新的存在方式。而所有这些,正是一种新的人类文明所不可或缺的内涵。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郇庆治做主题发言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郇庆治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发展过程的历时性考察,提出了两个相互联系的线索。一是生态环境议题在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政府的理论认知与执政实践中政治重要性和议事日程地位不断提升的过程,也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逐步成为执政党及其所领导政府的统领性绿色意识形态和环境治国理政方略的过程。二是习近平总书记本人的生态文明思想的孕育、形成和发展过程,逐渐从最初的地方性绿色执政理念扩展成为一个内容丰富的、指导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完整理论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云飞做主题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云飞从思想观念层面生态关系层面社会关系层面指出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在思想观念层面上,水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六大原则”作为思想引领,尤其是要将人水和谐作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本体论依据和核心内涵。这些原则构成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规范层次。在生态关系层面上,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强水环境治理、加强水安全保障、加强水能源可持续利用、加强水灾害预防。这些任务构成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层次。在社会关系层面上,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加强水工程绿色规划、加强水经济可持续发展、弘扬水文化、加强水社会建设、开展水外交活动。这些任务构成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条件层次。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方世南做主题发言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方世南强调生态问题并不是生态本身存在的问题。从生态政治的角度看,生态问题是超越了生态领域而与政治理念、政治决策、政治行为等关联着的重大政治问题。生态文明是政治文明在生态领域的反映和延伸,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和意义充分体现为执政党的执政为民理念,表现出执政党的执政文明水平。

题发言

专题发言环节由《中国教育报》理论版高级编辑张金岭主持,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方世南负责点评。

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吴怀友阐释了习近平关于“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关系论述的三层级范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基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核心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终极价值,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最深层内核“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基于绿色发展理念,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核的主要延伸层“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强调的是当二者发生矛盾时,必须果断取舍,构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核心的外壳保护层。

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钟贞山认为对于“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命题,需要在理论上实践上系统深入回答好“为什么要纳入的学理问题”“何以能纳入的本源问题”“纳入什么的理论问题”“怎样纳入的现实问题”“纳入保障的实践问题”等基本问题。他指出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应有价值追求,生态文明必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的、有机的要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扩容提供内容,并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互动规律表明,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实现无缝对接,使生态文明成为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成为党的意志、国家意识、社会时尚和全民追求。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丽教授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显著的人学向度。主要包括:基于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三维度所揭示的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价值指向的“人”的内涵;通过生命共同体中人的地位、生态环境与人民福祉以及绿色发展观视域下的社会公平正义三个维度所揭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人”的内涵;以“现实的人”“人的全球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情怀三个维度所揭示的生态向度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人”的内涵。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朱远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浙江丽水市缙云县废弃石窟“变废为宝”的生动实践,突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两山”转化的时代命题和关键维度。他提出,要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把良好的生态环境转化为可再生、可交易、可消费的生态产品和服务,纳入市场体系,形成经济价值,是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关键路径。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勇教授分析了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的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指出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主要发源地和先行实践地。从担任厦门市副市长编制经济特区15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到科学谋划制定福州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再到奠定新时代福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基础的《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充分证实了“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抓的建设”的重要论断,生动体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顶层设计,“青山绿水就是无价之宝”的发展理念,唯物辩证法的灵活运用,“让老百姓真正受益”的人民立场。

分论坛一

第一分论坛由《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编辑洪峰主持,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探索》编辑部编辑蒋英州教授负责点评。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远新指出,我国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村容村貌等方面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全面推进乡村生态振兴,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集中治理农业生产中的生态问题;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加强乡村生态保护和修复,以制度保障乡村生态。努力建设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绿色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贾淑品强调,科技创新的合理性、有效性是赋能生态现代化的关键;科技创新的普遍性、和谐性是生态命运共同体得以全面贯彻的法宝;科技创新可以通过保护资源,开发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创造新的生态环境。

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希刚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追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与创新点,展现着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观、唯物史观的价值底蕴,融入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战略设计,描绘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前景,具有重要意义与层次性特征:第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追求的历史性破题。第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追求在整体认知上的层次性。第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追求在行动实践上的层次性。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丁卫华教授不断创新和丰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力提升的路径提出三方面建议。第一,提升国际传播主体的自觉性。构建官方、学界和民间多主体协同传播格局。第二,提升国际传播话语的丰富性。根据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建设背景,针对性构建传播内容,推进差别化传播、精准传播。第三,提升国际传播形式的多样性。依托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全方位传播生态文明思想和成果;尤其要重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微传播方式的灵活运用,在讲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故事中实现传播功能。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严宁在会上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思想:一是坚持从”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理念,把“生态”提升为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二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扎实推进“五违四必”为重点的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三是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障垃圾分类先行先试取得突破性进展。四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系统治理与责任制(河长制)双管齐下改善水环境质量。以上实践也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上海经验:一是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的辩证统一,解决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二是坚持久久为功与功成不必在我的辩证统一,科学规划、一张蓝图干到底。三是坚持先行先试与治理创新的辩证统一,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引领者。

分论坛二

第二分论坛由上海城建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徐文越主持,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丽教授负责点评。

内蒙古旅游学会研究员马玉春指出蒙东地区在构建京津冀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和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长期以来京津冀区域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较大压力。协同推进蒙东地区生态保护和治理有助于解决相关问题,在协同治理视角下,推进蒙东地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有助于促进蒙东地区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优化升级,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蕴涵。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任铃指出,我国在统筹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下,成功实现了对生态治理的话语重塑、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正是由于坚持党的领导的科学定位、系统观念的科学方法、人民主体的价值立场,我国得以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中不断开辟生态治理现代化的新天地。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何山青以“‘长三角’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实践样态、内在逻辑及其启示”为题,将“长三角”区域为作为一个研究样本,对其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方面开展的创新实践进行了研究。他认为“长三角”区域的创新实践蕴含了其内在的实践逻辑,主要包括党的领导与发动群众、利用资本与超越资本、多元主体与长效机制、科技创新与生态科技和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等方面。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郑佳基于法国学者的研究视角论述了全球生态挑战背景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启示。近年来,法国智库研究对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的关注热度不断上升,其中包括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于世界启示的积极肯定。法国智库学者从全球治理角度出发,关注与法国利益关系紧密的能源环保、气候变化、和平安全等国际热点议题。法国学者肯定了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推向新高度和对全球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法国学者期待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同时为中法合作前景作了展望。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高雨童认为,我国作为一个实现了古老文明形态与现代化国家建制相契合的社会主义大国,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国家舞台上占有一席之位,而且不断走进世界国际治理舞台的中心。这一特质也注定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成效及其中蕴藏的生态智慧得已传播,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生态治理和美好世界家园建设产生积极而深远影响。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开启了建设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意义在于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为增进世界人民的民生福祉积极贡献力量为人类文明走向新形态擘画美好蓝图

研讨会幕式

闭幕由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林主持。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耿步健教授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参加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他表示,此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式确立四周年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周年前夕举办的,体现了各位专家学者和青年才俊们心怀“国之大者”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感和坚持“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学术自觉性下一阶段,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在各位专家学者的关心和支持下,继续善于作为、不负重托,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

(供稿:周欢、姬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