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欢迎报考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者:李芳发布时间:2021-06-11浏览次数:960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渊源悠久,是上海乃至全国较早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的单位之一。1954年建校伊始,就创立了政治教育专修科,之后改设马列主义教研室,后又更名为马列主义理论教研部。1981年,成立了隶属于校党委的德育教研室。1988年,德育教研室改建为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后并入马列主义理论教研室。1996年在原政法系、马列主义教学部、商学院的基础上成立法政商学院,马列主义教学部改称社科部,社科部设立四个教研部,政法系改为思想政治教育系。2008年,以社科部为主体,合并思想政治教育系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直属学校独立的二级学院,这是上海第一家马克思主义学院。

67年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筚路蓝缕,薪火相传,厚德载物,博学笃志,积淀了丰厚的学术底蕴和浓郁的学院文化,培养了李君如、沙海林、马春雷等一大批知名校友。“抗大走来的哲学家”周抗曾担任上海师范大学政教系名誉主任。作为上海高校首家马克思主义学院,建院13年来,从上级领导到学校党委和各部门领导都高度重视和支持马院马学科发展,经由李进、周中之、张允熠、蒋传光、石书臣、汪青松、周书俊、张志丹等历任学科负责人或院长的开拓奋斗,特聘教授、学院名誉院长、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先生的关心指导,以及学院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学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形成了学科平台高、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基地。

学院是上海市教委首批建设的5个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之一。学院按照教学科研的需要,建立了“七部一系”,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部、形势与政策教研部、研究生思政理论课教研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研部和思想政治教育系。另设3个省级研究机构有:中国师德评价中心(国内高校唯一)、上海市德育课程教学研究基地(2016年设立的市重点德育基地,专门研究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点研究基地。校级研究机构4个:上海师范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经济伦理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省级研究会上海市毛泽东思想研究会挂靠本院。

学院拥有实力较为雄厚、结构较为合理、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职工58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0人。拥有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27人。拥有兼职教师56人,其中以李君如、侯惠勤、鲁品越、宋进、丁晓强等为代表的特聘教授、兼职教授、特聘研究员25人。其中,拥有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和专家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上海市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

学院承担着全校学生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以及思想政治专业本科生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硕士、博士)专业课的教学工作,多年的辛勤耕耘,在教学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学院有3项校级精品课程、3项专业主干课程;获上海市精品课程2门,上海市教学成果奖3项,校教学成果奖4项。获上海市优秀教材奖2项。学院教师参与编写马工程教材《伦理学》,“中国系列”课程“闻道中国”“疫情防控的中国力量”(市级精品课程)等具有全国性影响。上海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上海市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1人,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7年度影响力人物1人。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入选者2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影响力人物、影响力提名人物3人。

学院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学改革,“大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被《光明日报》报道后,反响强烈,得到高校同仁认可。学院以推进马学科建设带动和支撑思政课教学改革,实施以“知信行”为导向、覆盖全员全课程的教学改革,实施以“知信行”为导向、覆盖全员全课程的教学改革,创新“一主二辅三融四合”的教学模式(“一主”即思政课主课堂教学;“二辅”即“闻道中国”专题讲座和“上师大马克思主义学生理论宣讲团”;“三融”即通过讲好上海红色故事将红色文化基因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四合”即专题讲授与讨论答疑相结合、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线上网络学习与线下答疑辅导相结合),促进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改革成果引起积极反响,并作为经验典型被教育部网站推广。

经过多年努力,学院已建成了学科齐全、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平台。1954年设立上海最早的政治教育专业(专科),1996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硕士点设立。2006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博士点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同时设立。另设有课程教学论(思政方向)二级学科硕士点和“教育硕士”(思政)专业学位点。2009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获批上海市教委批准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学科。2013年,学院成为上海市德育课程教学研究基地。2014年,学院获批上海市属高校中唯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18年,学院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单位(上海五家一级学科博士点之一,市属高校唯一)。由此,我们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本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的完整的学科布局,形成了从思政本科到博士生、博士后培养的一体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科研体系、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学科教学(思政)、思政课程与教学论两个教育学硕士点,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师范),拥有上海高校最齐全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学科体系。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在上海高校名列前茅,我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上榜软科中国最好学科。

近年来,学院全力提升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学院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子项目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点项目4项、年度项目16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7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9项。在CSSCI杂志上发表了数百篇学术论文,数十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学院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理论、思想道德教育和党的法制思想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具有全国性影响。学院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十余项,服务于中央和国家部委、上海市有关部门的咨询报告、智库报告多项。从2009年开始主办《理论经纬》集刊,同时主办《政治人类学评论》在2020年入选CSSCI集刊,为学科建设搭建了交流平台;微信公众号“上师马院学术在线”“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在学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学院已形成特色鲜明、成效显著、辐射区域广的党建工作平台。在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等方面,学院与中共二大、中共四大建立了广泛合作;在组织共建、文明共创等方面,学院与徐汇区康健街道、奉贤区海湾旅游区、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等建立了党建共建。由教授宣讲团、研究生宣讲团和本科生讲师团组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团,发挥了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协同增效的作用。近年来,学院党建荣获全国“两学一做”优秀案例、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优秀主题党日案例等。本科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先后荣获全国活力团支部、上海市五四红旗团支部、上海市优秀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等荣誉。

近年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理性平和、团结奋进、开拓创新”良好的学院文化已经形成,师生同心、砥砺奋斗,学院发展迅猛,享誉国内。今后,我院将继续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新优势,不断实现发展的新跨越,以不辜负新时代新使命。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国家一流本科建设点

一、专业定位

本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勇于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道德素养与教育精神,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较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素养和突出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能力,能够胜任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及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卓越教师及其他高素质专业人才。

 

二、历史沿革

1954年设立上海最早的政治教育专业(专科),1955年开始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招生,“抗大走来的哲学家”周抗先生曾经任上海师范大学政教系名誉主任,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思政本科专业名誉负责人。2008年成立上海第一所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年成为上海首批示范马院,2018年获批上海市属高校中唯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由此形成了从思政本科到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培养的一体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几十年来,已培养数千名优秀基层教育管理者和骨干教师。2020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三、特色优势

一是专业团队优势和学术成果优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上海高校名列前茅。学院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创新意识强的学科团队。学院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的完整学科布局,拥有包括学科教学(思政)、思政课程与教学论两个教育学硕士点,思政教育本科专业(师范),拥有上海高校最齐全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学科体系,第四轮学科评估在上海高校名列前茅。学院学术成果优势明显。三年来,学院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50余项,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

二是学科平台支撑优势。学院拥有教育部百强基地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和全球城市研究院、上海市德育课程教学研究基地、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基地等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以及中国师道网和中国师德评价中心等国内知名师德师风研究平台。

三是人才培养优势。学院突出“夯实基础、加强师范、培养特长、注重实践”的办学理念,以“双导师”制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能力;通过与50余家优质中小学共建的方式,打造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教育实践基地,实现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有机衔接。此外,学院争做学校课程思政的领头羊,通过举办课程思政“工作坊”,提升人才培养实效。

学院形成了实力较为雄厚、结构较为合理、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拥有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上海市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优秀教师2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首席专家2人,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2人,教育部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2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信评审专家10人。国家一级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副秘书长的教师10余人。入选上海市委宣传部理论宣讲团和“四史”宣讲团成员10余人次。

近年来,学院教师获得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1项;获上海市青教赛、上海市思政课理论教学大比武活动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共4项;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7年度影响力人物1人,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入选者2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影响力人物2人。学院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两年来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重点项目、教育部项目等50余项,服务于中央和国家部委、上海市有关部门的咨询报告、智库报告多项。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毕业生90%以上从事教育行业工作,学生对于职业的认可度和岗位的忠诚度较高,极少出现离职情况。我院毕业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师范生技能训练和专业学习具备了较强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能力,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变,有效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我院毕业生因做事踏实,虚心求教,认真负责的工作状态赢得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九亭中学、紫竹园中学等多所单位连续多年招聘我院毕业生担任该校思想与品德、道德与法治等课程教师。

 

 

对近三年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我院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获得多项荣誉并指导学生获得佳绩,2012级毕业生丁怡君荣获2019年浦东新区航头镇“优秀教师”、其指导的学生荣获第六届上海创客新大赛浦东新区一等奖、2013级毕业生丁美芸荣获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优秀班主任”、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青年教师现场作文大赛一等奖、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中小学“命题试卷”一等奖;2013级毕业生龚尤佳荣获松江区18年青年教师教学评比班会课二等奖;2015级毕业生李师琪荣获2019年虹口区见习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达95%。

此外,近年来我院本科毕业生考研率稳步提升,每年均有多名学生被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多所双一流大学录取。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我院毕业生能顺利地适应研究生学习生活,积极参与各类学术活动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具备较高的学术研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