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下午,我院研究生新生暑假“培养前置”系列讲座第八讲通过腾讯会议线上平台举行,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成旺教授应邀作了题为“西方历史哲学的演进逻辑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变革——纪念《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180周年”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副院长徐剑雄教授主持,我院2025级全体硕博士研究生新生、2024级和2023级全体学术型研究生参加。
李教授讲解了西方历史哲学演进、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变革的历程。基于思想史视域考察西方哲学实体性思维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特别是近代西方观念论历史哲学演进的历史逻辑,依托《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呈现马克思恩格斯围绕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变革所作的完整逻辑论证,进而揭示只有基于全面生产视域才能把握世界和历史本质的深层根源,才能把握马克思哲学理论实质,并有效回应历史唯物主义理解史上一系列重大问题的争论、推进马克思哲学走向当代。
李教授阐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确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四个理论环节:一是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史蒂纳等人的思想,同时正面阐明历史唯物主义对以往哲学的超越与变革;二是强调物质生活资料生产这一实践前提,将其作为人类历史展开的起点,突破纯粹逻辑在先的实体思维;三是提出从经验层面确立历史实践前提,再上升到哲学高度,考察生产的五重维度及相互作用机制,以把握各类历史现象;四是指出生产兼具物质性与社会历史性,需具体化为生产方式,并结合五个逻辑共存的维度,方能真正理解生产本质与历史规律。
讲座尾声,徐剑雄教授感谢吴教授的精彩分享让师生受益,并期盼吴教授能线下到校开展深度指导与交流。
附学习心得:
2025级思想政治教育刘鑫宇:通过老师的讲解,我首先,通过这些西方哲学历史上的代表人物的思想,跟随老师进行了一场生动的“哲学穿越”经历了西方历史哲学的发展与变迁,也更熟知其内在逻辑,接下来,又通过老师的分析,更加了解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西方哲学史乃至世界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在理解它时不再只是认为是冰冷的文字。最后,老师也“与时俱进”结合现当代的中国与世界,结合发展的态势,对于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回应,老师的这堂课,我受益匪浅。
2025级学科思政陈婵娣:这次讲座不仅是一次思想回顾,更是一场方法论的启蒙,《德意志意识形态》深刻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如何实现哲学史上的根本性变革。它完成了哲学的根本转向,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马克思和恩格斯揭开了神秘的历史面纱: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人类为了创造历史,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而物质生产是历史的第一前提,是推动革命变革的根本力量。这场讲座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属于过去,更属于现在和未来。它提供的历史研究方法,依然是我们今天洞察社会现象,把握历史趋势的尖锐武器。在人类面临全新挑战的21世纪,重温和学习这一经典著作显得格外重要。
截图/撰稿:杜冰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