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研究生新生暑期“培养前置”系列讲座第五讲在线举行

发布者:杨雪宁发布时间:2025-08-11浏览次数:10

8月9日上午,我院研究生新生暑期“培养前置”系列讲座第五讲通过“腾讯会议”线上平台举行,武汉大学主流意识形态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项久雨教授应邀作了题为“让理性之光照进学术的里弄”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副院长耿步健教授主持,我院2025级全体硕博研究生,以及2024级和2023级部分学术型研究生参加。


      


项教授的讲座以“让理性之光照进学术的里弄”为主题,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宣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原理》等经典著作入手,深入剖析了“实践与理性”的关系,进而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学术研究的相关问题。第一部分,阐述了学术研究的理论内涵,包括何谓学术研究、学术研究的源与流、学术研究的特征以及学术研究的本质;第二部分,论述了学术研究的基本流程——确定范围(选题)、收集资料、撰写文章、成果产出等环节,为在线研究生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学术研究的操作框架。第三部分,介绍了学术研究的主要类型,依据学术研究功能、学术研究目的、学术研究技术方法等划分方式,将学术研究划分为理论型学术研究、教学型学术研究、宣传型学术研究、应用型学术研究等11种具体类型;第四部分,强调了进行学术研究所需具备的扎实本领,如调查研究能力、交往沟通能力、洞察思考能力以及攻坚克难能力等,这些都是学术研究成功的关键因素;第五部分,强调了做研究务必恪守学术研究的准则规范,以确保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在师生互动环节,25级党建专业博士研究生鹿洪莲同学就“交叉学科研究作为一个重要的趋势,对于学科背景比较单一的学生而言,应当采取何种研究方法和范式”这一问题请教于项教授。项教授以人工智能赋能为例对其进行了有针对性地指导。同时,25级马原专业博士研究生汪佩同学提出了“如何将数字技术运用到思政教学当中,确保其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直观且有效的载体”的疑问。项教授以高校思政课建设为出发点,结合相关案例,指出思政教育是服务于治国理政的重要工具和方式。


      


讲座结束后,副院长耿步健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详细回顾总结了项老师讲座中的重要核心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入领会项教授的讲座精髓,充分吸收他在学术研究中的丰富经验,并将其灵活应用到日常的学术探索中,以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



附学习心得:

2025级学科思政谢诗琪:我通过这次讲座充分认识到了学术研究的双重维度所在。讲座中强调的“理性”并非抽象思辨,而是基于客观规律的逻辑建构。文科研究虽不涉及各种实验数据,但也需要通过文献分析建立理论框架。例如研究乡村振兴这一主题,就应该先梳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理论脉络,再结合实地调研数据验证假设。这种“理论——实践”的双向验证,正是马克思“实践理性”的体现。

2025级学科思政唐皓宇:项老师这种做学术研究的态度令我钦佩,也恰恰对应了学术研究这四个字中研的内涵,有磨砺切磋的意思,因此,做学术研究要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决心与毅力。在讲民族性的时候,项老师告诉我们搞学术研究不能全盘西化也不能对西方思想理论全盘否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仅要回答中国之问、人民之问,也要回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这意味着我们进行学术研究,不仅要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更要有世界视野和未来前瞻。



截图/撰稿:卢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