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下午,形策教研部3位授课教师何洋、曹耀文、耿鑫欣带领哲学与法政学院、教育学院、数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美术学院等学院的40余名学生,走进上海市国歌展示馆,开展了一堂以“追寻国歌记忆,传承红色精神”为主题的“行走的大思政课”。通过沉浸式参观、互动体验与现场讲解,师生共同追忆《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传唱和影响、被确定为国歌的峥嵘岁月,一起聆听高唱国歌奋勇前进的时代最强音。
坐落于杨浦区荆州路的国歌展示馆,是国内首个以国歌为主题的纪念场馆。在展馆讲解员的引导下,师生首先驻足于序厅的巨幅国歌词谱墙前。随着时间轴长廊的光影流转,1935年《风云儿女》电影原声在展厅回响,瞬间将师生带入民族危亡的历史现场。当《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穿透时空在耳畔响起时,仿佛触摸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脊梁。
在第一展区“民族危亡的怒吼声”中,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义勇军雪地抗战的珍贵图片、聂耳在汇山码头拍摄的日本军舰照片等史料,生动还原了抗日救亡的时代背景。讲解员特别指出,田汉在香烟盒衬纸上疾书的歌词手迹影印件,正是共产党员以文艺为武器投身民族解放事业的生动见证。
步入“时代呼唤的最强音”展区,左翼文化运动的文献资料与数字沙盘交相辉映。当全息投影重现电通公司拍摄《风云儿女》的历史场景时,何洋老师现场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不仅培育了《义勇军进行曲》这样的时代强音,更开创了文艺为民族解放服务的新范式。”在场师生在AR互动设备上体验了30年代进步刊物排版过程,同学们边操作系统边感悟:这种将红色基因融入新媒体技术的展陈方式,让我们对革命文化有了更具象的认知。
昏黄的灯光映照着老式摄像机、泛黄剧本等电影文物,当师生们面对聂耳指挥乐队演奏的青铜浮雕齐声高唱时,铿锵的旋律激荡穹顶。退役军人曹耀文老师以标准军姿凝视幕布上跃动的烽火画面,指尖微微颤抖:“在部队服役时,国歌声是出征的号令;如今站在国歌诞生的历史原点,看着歌词中‘万众一心’的冲锋姿态化为眼前的立体图景,才真正读懂这句‘我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里熔铸的民族血性。”
在“伟大复兴的主旋律”展区,镌刻着国歌与新中国同频共振的壮阔史诗。展厅内15组光影交织的故事墙,以数字长卷形式铺展开国歌伴随共和国成长的动人篇章——从开国大典的庄严奏响,到联合国会场的铿锵回荡;从香港回归的泪目时刻,到太空站内响彻寰宇的宇宙强音。当师生驻足于利比亚撤侨故事的全息影像前,2011年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重现眼前:中国驻利比亚使馆参赞林仙玉带领千余名同胞高唱国歌穿越战火,激昂的旋律成为识别身份的“生命密码”。
历经九十载风雨,《义勇军进行曲》已熔铸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在“时空留声机”互动装置前,师生们按下手印,将自己的青春誓言汇入历史长河——“强国有我”的铿锵承诺与“起来!前进!”的悲壮呐喊在此共鸣,谱写出民族复兴征程上的青春交响。国歌精神是穿越时空的信仰火炬,新时代青年当以奋斗为音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乐章中奏响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最强音!通过“历史场景还原+科技互动体验+情感共鸣升华”,本次“行走的大思政课”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鲜活的红色洗礼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体验。大家纷纷表示,这样的思政课令人难忘、催人奋进,未来一定心怀“国之大者”,自觉担当起中国青年所肩负的时代使命。
(供稿:贺斌燕;供图:杨皓然;审核:何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