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上午,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安徽省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学会会长、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高级会员黄志斌教授在学院会议室为我院全体博士生作了题为《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和谐》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博士点负责人汪青松教授主持,学院有关老师和博士生、硕士生20余人聆听了报告。这次报告会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点2012—2013学年专家系列报告会之一。
就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和谐,黄志斌教授主要讲了四个问题,分别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和谐思想、“生态”的哲学意蕴、“和谐”理论内涵和“生态和谐”的特质。黄志斌教授讲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和谐思想关于自然界的地位与作用,关于人的地位和作用,关于人与自然演进的过程,关于人与自然相矛盾的后果和关于人与自然和解路径;对生态哲学意蕴即形上意义的把握论及感性直观、知性分析、理性综合三个认识环节;和谐的理论内含是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之多样的统一,关系的协调,力量的平衡,过程的疏通,争斗的扬弃,性能的优化;生态和谐是生生、协变、臻善的和谐,是在当今生态视野中映射出的高级形态的和谐。黄教授的报告还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谐社会是不断提高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和谐程度和广大人民幸福指数的过程,而且这种和谐显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和谐,而是具有“自然有机体—环境适应性—价值合理性”、“生生—协变—臻善”之特质的生态和谐。生态和谐理当成为生态文明时代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三大关系时的座右铭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石。
汪青松教授在总结点评时认为,黄志斌教授的报告可以用两个概况来总结,一方面是高度,他的报告有十八大报告精神的高度,十八大报告把生态和谐提得很高;另一方面是深度,黄教授的报告充满着生态和谐的思维。汪教授希望博士生们能够学习黄志斌教授的高度和深度,在博士学习阶段凝练研究主题,打牢研究基础,争取多出成果,多出特色成果。(邹玲玲 祝叶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