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要指示引发社科界热烈反响

发布者:蔡佳慧发布时间:2024-12-26浏览次数: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2月9日

标题: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要指示引发社科界热烈反响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地位与作用,明确了坚持守正创新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研究宣传的任务要求,提出了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殷切希望,为工程的实施提供了重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引发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热烈反响。大家表示,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根本任务,坚持“两个结合”,以实际行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2004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由中宣部负责工程具体组织实施,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教育部等作为主管单位密切配合,扎实推进工程实施。 春华秋实,弦歌不辍。20年来,工程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工作机制,巩固党的理论阵地,团结广大理论工作者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问题研究,成果卓著:成立了19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评选出43家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设立了453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持续举办130多期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完成《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文库》著作单行本系列、专题选编本系列731种;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13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纳入“双一流”建设;设立了700多项重点课题,110种质量上乘的“马工程”重点文科教材在高校广泛使用。工程坚持把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任务,在经典著作编译、理论研究阐释、重大问题研究、学科和教材体系建设、壮大人才队伍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新时代新征程提供了强大理论支撑。 自2004年工程实施以来,作为率先组建的国家级马克思主义综合研究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有超过10名不同年龄段的学者作为首席专家和主要成员,参与了工程教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科学社会主义概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经典著作导读》等编写和重大理论课题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罗文东表示,2009年以来,马研院履行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工程”办公室职能,资助全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别研究室和非实体研究中心建设,组织年度重大项目招标,打造工程系列论坛,推进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推出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成果,推进各学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三大体系”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辛向阳介绍,新时代以来,工程稳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编译工作,编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列宁全集(第二版增订版)》等标志性著作以及主题性原典摘编,组织实施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程,利用最新科技手段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手稿与档案文献数字化和数据库平台建设;从《习近平著作选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重要著作出版,到推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再到“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通俗读物和《敢教日月换新天》《我们走在大路上》等专题文献片……工程深入推进党的理论成果的学理化阐释,使党的创新理论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工程首席专家、中国历史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金民卿表示,新时代以来,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解释世界百年变局,引领当代中国实际发展,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彰显了党的指导思想和创新理论的真理性、实践性和时代性。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着力贯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典著作同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逻辑,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揭示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守正创新特质;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材编写工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马工程”各类教材的修订和编写工作,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化研究和体系化建构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党委书记侯惠勤表示,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就是要把握好领悟好蕴含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要以世界观为内核,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化研究和学理化阐释;以新时代为历史方位,以“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为历史根据,以“人民至上”为价值本体,以“系统观念”为世界观方法论,进行整体把握。从党的创新理论对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坚持运用中,研究好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工程在学习研究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性作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韩庆祥谈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思想体系,具有兴党强国伟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思想的引领。新时代新征程的伟大实践,更加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伟力。 “20年来,党中央越来越重视工程建设,其建设目标越来越清晰,任务越来越明确,成效越来越丰富。”作为最早参与“马工程”建设的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秦宣感受最深的,是理论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成果和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和研究越来越全面系统;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取得的成就,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具有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副主任洪向华表示,工程实施以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学理论》到《社会学概论》《宪法学》《新闻学概论》等,覆盖哲学社会科学主要学科专业的教材体系逐渐形成。工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列入“国家关键领域战略人才储备招生计划”,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组织开展经济学、哲学“101计划”,文科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不断提升。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增进了全党全社会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和信仰,进一步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华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金龙谈到,通过课题立项,深化了对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培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专业人才、后备人才。系列“马工程”教材包括思政课教材和专业课教材,在高校广泛推广和使用,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民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方向目标、基本原则、根本任务、重点工作。党中央将工程写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等。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20年来,工程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在学习研究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工程首席专家、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公龙表示,全国19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在中央宣传部和各地方党委的领导下,广泛汇聚各地社科理论界人才资源,着力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以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理论文章、出版系列专著、举办高端会议、推进实践调研等为主要抓手,紧跟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先后推出一大批高质量研究成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在全社会营造出研究阐释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浓厚氛围。 谈及如何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谈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现的时代特征,使其成为始终充满生机活力、不断丰富创新的马克思主义。 “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王炳林表示,“六个必须坚持”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是贯穿这一科学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丰富和发展,是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根本遵循。其中,坚持人民至上,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只有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才能真正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工程首席专家、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表示,工程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抵御了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维护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为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坚实理论支撑。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关系到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这一工程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的基础工程和战略工程。通过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薪火相传、繁荣发展。”张志丹说。 工程首席专家、江苏省委党校(江苏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杨明表示,“马工程”的实施使学术界的自主意识逐步增强,扭转了过去“只要是西方的理论都是好的”的错误倾向和以西方理论裁剪中国现实的错误做法。在工程推动下,哲学社会科学界清醒地认识到,要以中国理论研究中国现实、以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故事,在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肩负重任 大有可为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中国正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任务更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肩负重要使命,大有可为。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现代资本主义运动规律,并以这“两大发现”为理论根基,提出了“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伟大社会理想。吉林大学教授孙正聿表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激发思想活力、启迪哲理智慧、滋养浩然之气,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守正创新,聚焦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韩震表示,工程的目的不仅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更是发展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这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最大思想资源和理论背景。唯有守正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才能在前行的路上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唯有创新即“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才能与时俱进地推进理论创新,才能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必须坚持“两个结合”。颜晓峰表示,坚持“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同样也是我们党追求、揭示、笃行真理的根本途径。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 “要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深入研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洪向华说,要善于将政治话语转化为学术话语、大众话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深入民心。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当前中国知识界面临的重大任务,也是“马工程”建设的时代使命。陈金龙提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时代特征,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构建各学科的自主知识体系,最终形成整体性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高素质理论人才培养需要遵循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王公龙建议,一方面,要夯实理论基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研究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另一方面,要明确培养导向,着力提升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学术水平,充分发挥制度机制的导向作用。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和理论传播的新特点,培育具有更大社会影响力的高素质理论人才。 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表示,新时代新征程,将一如既往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潜心研究、扎实工作,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肩负起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要使命,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