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五周年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建四十周年之际,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于11月9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二楼世承讲堂举办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推进学校思政课建设”学术研讨会。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惠军出席并讲话,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刘凤主持开幕式。来自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西南大学、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河海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德育研究院、广西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理工大学、集美大学、广东医科大学、湖南文理学院等全国3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及部分研究生共计140余人到场参会。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惠军在讲话中指出,上海师范大学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入选2020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软科实力排名为A等级,成为基础教育思政课教师和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强调,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不断深化对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持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实现新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中发挥和增强思政引领力。
研讨会围绕六个议题安排了六场主题报告。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议题,武汉大学骆郁廷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铸魂工程,是实践发展的中心环节,是治党治国的政治优势。要面向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从政治站位、历史方位、战略地位的高度深刻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定位,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武汉大学项久雨教授从显性融入和隐性融合相统一的角度阐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政课的“有”与“机”的问题,强调了“融入”是动静结合、有机统一的融入,是相互嵌入和相互渗透的化学反应,并提出了创设“融机”、找准“融点”、把握“融法”、提升“融效”的具体实践形式;上海师范大学周中之教授提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三大环节,包括要调查研究学生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抓好思政课的理论研究和教学情怀,做好教育过程中的评价和反馈;上海市德育研究院宗爱东研究员认为,回归生活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并提出了具体实践路径;华东师范大学讲师张艳新作了“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贯通‘两个结合’的历史使命、内在机制及实践要求”的大会发言。
围绕“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创新”议题,安徽师范大学王习胜教授强调了面对时代性焦虑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认为生活焦虑、生存焦虑和生命焦虑是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关注的现实问题,并指出要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获得感和实效性;上海交通大学史宏波教授探讨了实证研究的存在论基础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学适用,指出实证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适用限度,必须结合具体问题来选择;西南大学周琪教授总结了思想政治教育四十年来媒介环境的回溯与演进,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环境具有口语媒介环境、文字媒介环境、图像媒介环境、电子媒介环境、网络媒介环境、融媒体媒介环境的六个典型形态;同济大学廖小琴教授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多维样态、现实问题及其化解策略,特别强调了受教育者内在需求引导下的自发内化、教育者主导下的选择性内化、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导向下的自觉内化、社会环境驱动下的反思内化的“四组内化”;上海财经大学李敏副教授从新时代的现实要求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具有新意的内涵解读。
围绕“建设教育强国与思政引领力”议题,华东师范大学余玉花教授提出了思政引领力在建设教育强国中的三个重要作用:一是在政治定位上,确保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二是在人才培养上,确保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三是在课程建设上,确保打造高质量的思政课程和深化实施课程思政;复旦大学董雅华教授对思政引领力的科学内涵进行了深入解读,认为思政引领力包含理想信仰的牵引力、中国精神的聚合力、主流价值的统合力和社会矛盾的调解力四个方面的结构要素;华东师范大学王建新教授结合教学体会,探讨了如何用好用活用足上海红色文化资源,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提升思政引领力的问题;华南理工大学张国启教授从本质规定、质料构成、质地显现、质量提升等方面对思政引领力进行了质态意涵的厘定,并提出了信仰性引领、认知性引领、规范性引领、保障性引领、自励性引领等五个方面要求;集美大学张劲松教授聚焦新文化使命来探讨思政引领力,认为增强思政引领力需要从提高话语体系的支撑力、民族认同的凝聚力、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和国际传播的影响力等方面入手;湖南文理学院周忠华教授提出了思政引领力的三重意蕴,即思政引领力是基于吸引性的力量,是基于主导性的力量,是基于遵循指引方向并使教育对象实现发展的力量。
围绕“数智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议题,中山大学王仕民教授聚焦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范式,提出了内容数字化、方法数字化、评价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资源数字化五个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范式框架;上海理工大学卢岚教授以“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为切入点,列举了人工智能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种种影响,并对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实证研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上海师范大学苏令银副教授探讨了算法推荐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特别强调要为算法插上“正确价值导向”的翅膀;上海师范大学团委副书记毕冉探讨了红色音像档案的史料价值及其数字化利用的问题;广东医科大学讲师梁煌君就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的生成依据及其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议题,中山大学李辉教授分析了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与思政课建设同步推进的内在逻辑,着重强调了“同步推进”的四个内涵,即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同步、理论创新与理论武装的同步、创新理论武装与思政课建设的同步、思政课建设与学生思想变化的同步;中南大学曹清燕教授围绕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改革谈了自己的思考,并强调要从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原则、评价方法四个方面入手解决“怎么评价”的问题;上海大学陶倩教授对思政课的融入问题,特别是理想信念的融入问题,针对教材、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西南大学王永友教授基于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主题,认为思政课面临着不信、不懂、不学的话语困境,提出要形成科学、现实、大众三位一体的话语构建;河海大学张静教授探讨了思政课亲和力和具身认知的关系,介绍了自己通过调研了解的思政课亲和力现状,并从需要、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五个角度进行了原因分析。
围绕“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议题,华中师范大学万美容教授认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要坚持方向一致和目标一体相统一、内容全面和合理布局相统一、循序渐进和有效衔接相统一、整体规划和统筹推进相统一的四点基本要求;中国农业大学张红霞教授针对大中小学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一体化建设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强调要坚持纵向贯通与横向协同相统一、有效衔接与梯度推进相统一、目的一致与方式灵活相统一、道德认知与道德践行相统一、文化传承与以文培元相统一的五个原则;华东师范大学许瑞芳教授从学科的历史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探讨了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深化策略;广西师范大学韦冬雪教授认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需要从领导决策机制、组织管理机制、教师培训培养机制、协同互助机制、评价激励机制和条件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机制创新。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石书臣、《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期刊执行主编罗佳、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耿步健、《青年学报》期刊主编朱国栋、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亮、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廖小琴分别主持了各场报告,并进行了精彩点评。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项久雨主持闭幕式。他认为,本次研讨会议题贴近国家战略需求,具有较强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创新性,是一场高端、高峰、高质的学术研讨会。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石书臣作大会总结,他用“思政专家云集、学术交流充分、观点深化创新”高度概括了本次会议的特点。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表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不断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中发挥和增强思政引领力。
(供稿、摄影: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铭月、郑懿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