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非文化交流论坛暨第五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摩洛哥隆重举行

发布者:蔡佳慧发布时间:2024-11-07浏览次数:57


 2024中非纺织服装国际论坛暨中非文化交流论坛大会合影


1024日,2024中非文化交流论坛暨第五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摩洛哥服装纺织工业学院(ESITH)隆重举行。本次国际研讨会由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参与协办,中国日报(China Daily)作为媒体支持。来自天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市委党校、上海社会科学院、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摩洛哥服装纺织工业学院、阿提佳瑞瓦法银行集团等单位和部门的数十名中外专家和学者参会。会议由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不凡主持,东华大学党委书记刘承功、摩洛哥纺织服装工业学院校长拉赫卢出席了本次会议,我院院长张志丹教授应邀出席本次会议并作主题发言。

 2024中非文化交流论坛暨“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论与实践”分论坛主席、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治东教授作视频发言


第五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2024中非纺织服装国际论坛暨中非文化交流论坛平行论坛之一。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治东教授对与会的中外专家和学者表示感谢,她指出,从2020年开始,以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分论坛的组织单位、主席单位,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与实践”为主题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论坛旨在深化中非文明交流互鉴,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共同探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增进中非文明交流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注入新的活力。近年来,该主题论坛关注度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大,实现了通过国际学术交流搭建学术平台的目标,也拓展了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国际交流传播的重要渠道。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努力推动其可持续发展,为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教授发言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教授从“全人类共同价值何以具有人权属性?”这一问题入手,深入分析了他关于“人权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石和归宿”的观点。张志丹认为,全人类享有和平权、发展权、平等权、公正权、民主权、自由权,人权逻辑内蕴于全人类共同价值,而且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每一方面都凸显了人权底色。全人类共同价值基于六个方面的价值共识展开人权叙事。由这六项基本权利构成的人权叙事体系既符合人类的共同利益需要,也承载着各国人民共同的美好希冀,为全球人权治理提供了规范的价值依据和客体遵循。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教授作大会主旨发言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内在动力。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教授受邀在中非纺织服装国际论坛暨中非文化交流论坛上作了题为“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主旨报告。颜晓峰指出,改革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和鲜明标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基本要求,内含着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框架,我们要贯彻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六个坚持”重大原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中国贡献。


摩洛哥纺织服装工业学院国际关系部部长纳吉布·哈穆提教授发言


中摩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文化交流架起了中摩两国民心相通的桥梁。摩洛哥纺织服装工业学院国际关系部部长纳吉布·哈穆提(Najib HAMOUTI)教授介绍了“伊本·白图泰游记中摩洛哥人眼中的中国”。纳吉布指出,700多年前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伊本·白图泰游记》中详述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盛况,白图泰曾到过广州、泉州和北京,他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纳吉布分享了自己到访中国的经历,他指出,摩洛哥是最早与新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之一也是首个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规划的北非国家。长期以来中摩人文交流精彩纷呈,助力双方战略伙伴关系深入民心。中摩保持各层级友好交往,两国不断推动战略合作伙伴更上一层楼符合双方根本利益。

摩洛哥独立党成员伊珞玛丽·卡奥塔发言


摩洛哥独立党(Istiqlal Party)成员伊珞玛丽·卡奥塔(Eloumali KAOUTAR)对本次中非论坛的举办感到高兴和自豪,她表示中非合作,尤其是摩中双方的进一步交流合作刻不容缓,当下世界变化迅速,这也正是深入推动摩中合作的重要时期。中国摸索和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这也能够为摩洛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启发。摩洛哥地处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欧洲和非洲的“十字路口”,是经济和地缘政治新关系的大门,摩洛哥与中国的伙伴关系正在呈现新的维度,我们共同来到摩洛哥举办会议就是为了合作共赢。

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郑琼发言


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郑琼介绍了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的教学、师资、学生培养、考试、奖学金、对外交流、文化活动、各类比赛等方面的情况郑琼指出,孔子学院以汉语教学为基础,以学术交流为特色,在摩洛哥广泛开展文化宣传活动和学术研讨活动。在学术交流方面,自2015年开始,哈桑二世大学与上海外国语大学轮流举办“丝绸之路的两端—中国与摩洛哥”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汉语-阿拉伯语翻译、区域国别研究、文化对比、外语教学等领域开展了有效研究,孔院在传播中国语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上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并在中摩文化界和学术界产生了积极影响,为中摩两国的合作贡献了力量。

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教师檀琪发言


同行参会的孔子学院教师檀琪分享了她的教学经历。据檀琪介绍,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提供丰富的文化活动,每年举办相关活动数十场。特色品牌项目包括“伊本·白图泰”杯系列比赛(包含书法、朗诵、演讲、唱歌等项目)、“风从东方来”文化大篷车、春节联欢活动等。活动面向摩洛哥公众,在当地形成了良好口碑。

阿提佳瑞瓦法银行集团贾丝汀·吴发言


阿提佳瑞瓦法银行集团(Attijariwafa Bank Group)亚非关系部的贾丝汀·吴(Justine WU)回顾了中国和摩洛哥长期以来的友好交往历史,摩洛哥凭借优越的地理优势、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一系列自由贸易协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此投资。多年来,中国在摩洛哥的投资主要分布在汽车、纺织品、建筑、电信、渔业等,摩洛哥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新热点,特别是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电池领域,这些投资不仅促进了摩洛哥的能源转型,也为该国的汽车工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在新的形势下,摩洛哥的发展与中国紧密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及中国发展对世界带来了积极的贡献,我们要进一步深化中摩合作的领域与方式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

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公龙教授发言


文明交流互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公龙教授深入讨论了“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他指出,中华文明所秉持的文明交融论,把握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共存的历史经验与规律,摒弃零和博弈的思维方式和强化冲突的文明观,与“文明冲突”“历史终结”等西方理论形成鲜明对比,不仅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价值追求,彰显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和文化自信,也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方法。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价值遵循,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轩传树研究员发言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轩传树研究员对“中国式现代化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作了深入交流。他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现实需要,也是顺应现代化模式转向的现实需要,更是人类文明形态跃升的现实需要。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关乎工业文明的发展走向和现代化的发展出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勇于直面时代议题,主动担当时代使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及其生发和建构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重要支撑。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赵正桥教授发言


中非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演进反映了中非人民对和平与发展的共同追求,也为中非合作提供了新的指导和方向。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赵正桥教授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非合作”这一主题作了讨论。他指出,中非合作已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双边关系范畴,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在全球化与多极化的时代背景下,中非合作已不限于传统领域的互利共赢,更需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合作提质升级,建设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在命运共同体理念下,中非相互支持探索各自现代化道路的行动就更自觉。中非双方应以更加开放、包容、合作的态度,共同推动中非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庆寺教授发言


全球安全是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庆寺教授重点讨论了“全球安全治理的中国路径”。赵庆寺认为,当今世界传统安全问题总体恶化,非传统安全挑战不断凸显,霸权主义和集团政治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形势。全球安全治理迫切需要摆脱旧思维,寻求新出路。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是追求共同安全而非只顾自身安全,是追求综合安全而非只顾局部安全,是追求合作安全而非只顾联盟安全,是追求可持续安全而非只顾眼前安全。我们要指向持久和平和普遍安全,推动新兴领域国际安全治理。面向未来,中国将继续同各方一道,推动全球安全倡议朝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发展,推动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维护安全、促进安全、共享安全。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嵘均教授发言


文化建设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嵘均教授对“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方向规定性及其发展路向”做了探讨。他表示,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成果,实现守正创新,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未来发展必须“面向人的现代化”,要坚持“面向世界”、坚持“面向未来”。文化创新是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生命源泉。必须对新情况、新经验进行总结,吸收优秀文明成果,创造具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新文化。我们要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妥当而恰切地解决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未来发展所可能出现的问题,助推中华民族“文化强国梦”的实现。

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段鑫星教授发言


文化交流是建设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段鑫星教授以中非交流为视角深入探讨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段鑫星指出,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是重要任务,而文化共兴既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非洲,做到文化互鉴,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把中非文化交流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出去,也把非洲优秀传统文化引进来,这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是合作共赢的机遇。我们要强化传播主体,多方位多渠道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跨文化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增加中非人文学者的深入交流,提高彼此的了解度与关注度,对于增进中非学者的文化共兴,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科静教授发言


以全方位合作打造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经贸合作发挥着压舱石的作用。东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科静教授着眼于“通过工业化合作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作了分享。张科静结合近年来中国与非洲国家纺织品贸易情况指出,棉纺和服装加工业是最早“走出去”的行业之一。印染、家纺、化纤等领域的跨国产能配置已经开始显现。2013-2022年间中国纺织服装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60亿美元,占全球投资的50%。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给世界带来了机遇。其中,中摩双方在诸如高铁、汽车、航空、纺织行业方面的合作项目,发挥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典范功能。这对中非命运共同体的进一步构建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会议现场

本次国际研讨会还吸引了摩洛哥纺织服装工业学院的学生参会,同学们对中国和摩洛哥的合作交流表现出了较高的热情和关注,并与专家们亲切交流。本次国际研讨会不仅是一次思想碰撞的盛会,更是中摩文化交流合作的新起点。未来,随着双方合作的不断深化,相信中摩两国将在更多领域实现互利共赢,共同书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