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结果于近日正式公布,全国共有1496项成果获奖(含香港、澳门高校获奖成果),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等奖仅设3项。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允熠教授专著《四百年中国思想文化之大变局:中国化视域下“中西马”哲学的互动与融通》荣获著作论文奖一等奖。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首次获此殊荣,在学科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
内容简介
一、结构布局
全书分为前言和正文的四章。第一章写中欧学术邂逅,东西文化相逢;第二章写“两极相联”与中西互动;第三章写哲学革命与三足鼎立;第四章写三学融合,主流永续。
二、主要内容
本书在内容上视角新颖独到、阐发取精用弘、剪裁繁简得当。首先,阐述了东西文化相逢后,中西哲学在思想深层上的碰撞、文本的交融、格义和反向格义。对400年前始入中国的希腊哲学各分支进行了考察,提出西学中国化问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埋下了伏笔。其次,分析了明清时代的学术和中西互动,其思想主线就是从明末萌芽的“中西源流之辩”和“中西体用”之辩。辨析了清末流行起来的“中体西用论”和贯穿数百年的“西学中源说”,认为正是这两条思想源流促成了中西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往、相互借鉴而达到相互吸收和融通。再次,讲透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后所引发的“中西马”三派的互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中西马”三派冲撞式互动中生成的,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的向心力。最后,分析了当代中国文化现状以及未来中国文化走向。肯定了“文化的融合创新”,并阐明了“综合创新”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三、重要价值
该著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具有重要价值。一是填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哲学和思想史、学术史研究之间的空缺;二是用史论结合的方法论证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西哲学和文化长期互动和融合的最新思想成果和最高理论形态,是四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性转型的必然结果的结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三是对“全盘西化”和文化复古派在学理上的批判,对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对坚持“四个自信”都有重要应用和启发价值。
作者简介
张允熠 南开大学哲学博士,现为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西文化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六部。其中《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历史的抉择》(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等著作多次获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先后多次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在学科建设和社会兼职方面,曾参与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为首任执行院长;参与创建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首任院长;参与申报和创建了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科一级博士点并领衔申报创设了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博士点;曾担任安徽省哲学学会副会长、安徽省朱子学会副会长。兼任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等社会在美国哈佛大学、埃及开罗大学、意大利圣心大学等国外高校进行访学和讲学术职务。曾受国家留学基金委派遣赴美国哈佛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应邀在美国哈佛大学、埃及开罗大学、意大利圣心大学等国外高校进行访学和讲学活动。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开展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奖工作,是教育部为表彰奖励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取得的突出成绩,展示高校社科界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成果,推动高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举措。高校普遍将该奖项视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该奖每四年评选一次,迄今已成功评选了九届,本届评选的是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间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