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讲坛”第六十四讲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当代创新”开讲

发布者:赵梦叶发布时间:2024-05-13浏览次数:10

  2024年5月9日下午,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明德讲坛”第六十四讲在文科实验楼202开讲。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新宁教授受邀莅临本次讲坛,并作了题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当代创新”的讲座。此次讲座由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教授主持,我院研究生积极参与。

张新宁教授首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产力思想。他强调,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僵化的、教条的,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理论之一的生产力理论,同样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具有历史性,因而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他指出,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人类社会经历了传统生产力、新型生产力和新质生产力这三种类型,并且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总是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演进,始终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这为生产力发生质变提供了可能性。

其次,张新宁教授剖析了“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并全面解读了科技创新成为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的历史必然性。他强调,“新质生产力”新在劳动者、新在劳动资料也新在劳动对象,是符合“绿色发展”要求、贴合“新发展理念”、帮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质态。他指出,科技创新之所以能够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于生产力的历史性、科技创新的引领性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性这三个方面的特性。他强调,这三个特性历史性地汇合在了新时代的中国,使生产力理论实现质的跃升,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最后,张新宁教授阐释了科技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独特功能,并解析了如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他指出,科技创新由于其自身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产业变革、模式塑造、动能提升、资源整合和风险防护等独特功能,已成为先进生产力最大的基因和人类生存的保护神。他强调,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革命性突破;要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优化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要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完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要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国际环境。

讲座尾声,张新宁教授对各位同学的提问作了精彩回应。最后,张志丹院长代表学院向张新宁教授的精彩讲授表示感谢,并对此次讲座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总结。“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形式,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创新和实践,是科技创新交叉融合突破所产生的根本性成果,广大青年学子应当认真学习新思想,夯实理论基础,深入社会实践,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供稿/摄影:朱牧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