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7日,由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哲学专业委员会、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上海师范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和上海德育课程教学研究基地承办的第二届“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工智能+思政课改革”暨第24届上海中青年技术哲学论坛在上海师范大学西部会议中心成功举办。本次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7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带来了精彩发言。
会议设置主旨发言与主题发言两部分,分四个阶段进行。上午8点30分,会议在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苏令银副教授主持下正式开始。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银亮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对参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适应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而着力打造的虚拟仿真课程——《总书记在上海》,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杨庆峰也发表致辞,预祝会议取得成功。
主旨发言阶段,由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苏令银副教授主持。上海社会科学院成素梅研究员围绕“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的发展”展开深度论述,并且提出人工思维或意识不同于人的意识,而是一种隐喻或代理,同时人工智能也是一种隐喻或代理以及“人工”概念的二重性。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杨庆峰教授发言题目为“人工智能的迷思及其限度”,以“如何从哲学上理解与AI有关的技术想象”为切入点,通过五大方面具体展开论述。
第一阶段主题发言,由上海交通大学闫宏秀教授主持。上海大学闫坤如教授以“人工智能时代主体性异化及其消解路径”为题,从科学研究革命、大数据特征与数据困境问题、原因及规避路径等方面进行阐述。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金凤博士从“人工智能:人类的危机还是解放?”入手,强调正确把握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合理科学的对人工智能进行开发与应用。江西师范大学王水兴副教授、厦门大学詹好博士通过线上会议的方式分别进行了“人工智能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深思”、“算法歧视的治理方案”的发言。
第二阶段主题发言由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苏令银副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闫宏秀教授就“哲学何以解码技术:技术哲学的未来路向”进行发言,指出在技术时代,技术哲学应通过跨学科的协同作战与技术哲学自身独特性的保有开启哲学解码技术之路。同济大学李振教授从马克思主义研究出发,结合“智能时代“人机关系”辩证—马克思“人与机器”思想的当代回响”进行阐述,深入分析了“人与机器”的辩证存在关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刘宇老师在线上探讨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视域下对人工智能认知边界的预判与评判”的问题。
第三阶段主题发言由上海大学闫坤如教授主持。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教授以“人工智能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张力”为题,从机器人的“人格化”、人工智能可以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维持人工智能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平衡三大方面进行深度阐述。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贾淑品教授,结合习近平劳动教育观,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背景下关于劳动的思考”。辽宁师范大学郑天依老师,通过在线方式分享了“人工智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综述”。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苏令银副教授,就“人工智能时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优步化”及其危机”为题展开分享,认为伴随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出现了劳动物化和经济“优步化”趋势,这可能会加剧资本和劳动力之间的矛盾。最后中国政法大学孙国柱老师在线进行了“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学科设置问题刍议”的发言。
会议闭幕式由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苏令银副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闫宏秀教授与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银亮教授分别进行总结发言,至此,此次论坛会议圆满结束。
本次论坛也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着力打造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新的平台,即“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工智能+思政课改革”,这些也将成为学院学科发展的新的生长点。
【撰稿:苏令银,王慧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