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6日全天,由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师范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上海市德育课程教学研究基地联合主办的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暨“抗疫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学术研讨会在线上顺利举行。此次研讨会旨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系列讲话和指示精神,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总结抗疫实践中彰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进抗疫精神和制度优势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来自武汉大学、同济大学、吉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市委党校、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河海大学、东华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天津科技大学、湖南科技大学、上海政法学院及《解放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全国80余所高校、党校等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120余人参与了学术研讨。
研讨会开幕式由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教授主持。他首先对与会学者表示感谢,同时介绍了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基本情况和近年来取得的成绩。他认为,此次疫情对全球治理影响深远,也是理论创新的重要机遇。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个多月以来持续跟踪相关研究,形成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抗疫”研究成果,这为本次论坛的成功召开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次研讨会主要分为四个议程,与会专家根据各议程的主题作了精彩发言。
第一阶段的议程由《解放日报》理论工作室的王珍主编主持。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陈大文、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孙亮、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朱小玲、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教授晏辉、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唐皇凤、上海市委党校教授董瑞华分别做主题发言。陈大文教授作了题为“抗疫精神与制度优势”的主题发言。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疫情防控大考中彰显出政治保证优势、经济支撑优势、文化凝聚优势和社会动员优势,保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使得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抓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取得显著成效。朱小玲教授从切身感受出发,在亲历感受中美“抗疫”对比中,指出中国抗疫彰显了一以贯之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彰显了中国尊重科学的精神。孙亮教授作了题为“抗疫精神的价值意义”的主题报告。他从整体性角度指出“抗疫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展现了中国人民有志气也有能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确证了“四个自信”,从而更加自信地探索中国人自己的文明发展道路,昭示了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晏辉教授作了题为“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四种论证方式”的主题报告。他认为,从比较哲学角度来看,较之以往的制度、比之于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更有利于实现终极之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在百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过程中,由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理性、创制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支配下经过不断地自我创新、自我矫正和自我完善的过程而彰显和实现出来的中国气象、中国气派和中国气质,是信念论、观念论、德性论和实践论的高度统一。在充满风险、危险、矛盾和冲突的现代性场域下,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彰显出了它的优势。唐皇凤教授作了题为“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的政治动员:实践策略与成功秘诀”的主题报告。他指出,在疫情防控的政治动员中,中国共产党通过任务政治化与官员问责动员党政力量,通过利益激励与行政督导动员市场力量,通过思想宣传与秩序规范动员社会力量三种主要策略,为疫情防控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充足的资源保障,并对政治动员的限度提出了自己独到的思考。董瑞华教授作了题为“以人民为中心——论抗疫斗争的指导思想”的主题报告。他以《共产党宣言》中的人民立场思想为起点,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无论在革命斗争时期还是经济建设中,都坚持和实践着这个思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而且在不断实践中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这一思想在这次抗疫斗争中得到生动的体现。
第二阶段的议程由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紫娟副教授主持。温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崔华前、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单连春、上海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森年、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蔡华杰、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彭颜红分别做主题发言。崔华前教授作了题为“‘生命至上’精神的生成根源、核心地位与时代价值”的主题报告。他指出,“生命至上”精神,有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有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基础,有着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方向指引,有着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价值涵义。“生命至上”精神,在伟大抗疫精神中居于核心地位,对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四个方面精神起着决定和支配作用,有助于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领导,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增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广泛感召力。单连春教授作了题为“深刻理解‘疫情防控’是一场人民战争的内涵”的主题报告。他认为,纵观这场疫情防控人民战争,人民群众是疫情防控战取得决定性成果的重要保障,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参与,我们才取得疫情防控阻击重大战略成果,为此,我们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疫情防控人民战争的深刻内涵。张森年教授作了题为“抗疫精神所代表的中国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精神基础”的主题报告。他梳理了抗疫精神所代表的中国精神,指出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革命精神的当代展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精神诠释,是在民族复兴进程中形成并为民族复兴提供新的精神动力。蔡华杰教授作了题为“青年恩格斯对传染病的医学社会学分析”的主题报告。他从恩格斯经典文本入手,揭示了恩格斯的医学情结,总结了《伍珀河谷来信》中对传染病的医学社会学初探,以及提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是一部关涉传染病的医学社会学经典著作。彭颜红副教授作了题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抗疫精神的传播”的主题报告。她指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伟大抗疫精神的传播,不断创新传播艺术,充分把握信息社会的特点,合理运用传统媒体,特别是要通过新媒体开拓新的传播渠道,更好地提高伟大抗疫精神的传播实效。伟大抗疫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素具有同一性,传媒社会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新技术深入传播伟大抗疫精神,展示中国新形象。
第三阶段的议程由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刘林教授主持。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治东、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滕翠华、常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徐志坚、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罗建文、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侯志水、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许晓丽分别做主题发言。王治东教授作了题为“如何推进抗疫精神进思政课”的主题报告。她指出,抗疫精神的转化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时代课题,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重要的功能,推进抗疫精神进思政课有着重要意义,要做到善于抓住教育的时间点、有效把握教育的空间域、深入挖掘教育的内容面、力求实现教育的效果度,从而将抗疫精神弘扬的催人奋进的力量进一步转化成育人的实效,形成思政课育人的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动力。滕翠华副教授作了题为“伟大抗疫精神的生成逻辑与时代意蕴”的主题报告。她梳理了伟大抗疫精神的生成逻辑,指出伟大抗疫精神具有深厚的文化土壤、实践土壤、人民土壤、世界土壤,并且指出抗疫精神是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生动素材,是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动力,是我们全面深刻认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好的“清醒剂”和“生动教材”,有必要将伟大抗疫精神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徐志坚副教授作了题为“抗疫精神的实践基础”的主题报告。他提出,在抗疫斗争中铸成的伟大抗疫精神,本质上是民族精神的时代传承、革命精神的时代升华、时代精神的真实呈现、中国精神的“新丰碑”。抗疫精神源于抗疫实践,同时又高于抗疫实践,不仅是取得这场抗疫战全胜的强大动力和精神密码,而且有助于提升新时代中国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也有助于凝聚中国力量、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罗建文教授作了题为“强大动员组织力的制度优势是抗‘疫’胜利的根本保证”的主题报告。他在全面总结和理性分析我国社会动员组织力的形成原因和制度背景基础上,深深地为我们人民的伟大而骄傲,为我们制度的优势而自豪,对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深刻认识和全面理解我国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侯志水副教授作了题为“战‘疫’斗争深刻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重维度”的主题报告。他认识到,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既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也带来创新机遇。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必须与时俱进。指出战“疫”斗争深刻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重维度:即中国战“疫”斗争需要思想教育工作的创新支持;中国战“疫”斗争需要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支持;中国战“疫”斗争需要理论教育工作的智力支持。许晓丽副教授作了题为“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认同”的主题报告。她指出,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在推进国际减灾救灾、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中依然发挥重要作用。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体现出的人道主义、全球主义和国际合作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倡导的共同利益观、共同价值观、全球治理理念相契合。国际人道主义救援通过其行动使其推崇的人道主义、全球主义和国际合作理念被国际社会逐渐接受并认可,这将有利于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利益观、共同价值观、全球治理观,以及中华文化的国际认同。
第四阶段的议程由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徐剑雄副院长主持。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邓运山、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谢传仓、湖南女子学院社会发展与管理学院周山东、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思政部副教授马波、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杨富分别做主题发言。邓运山副教授作了题为“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的主题报告。他梳理了在此次抗疫过程中彰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即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疫情防控提供政治保证的优势;坚持群众路线,为疫情防控汇聚主体力量的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为疫情防控集中一切资源的优势;坚持文化自信,为疫情防控凝聚精神动力的优势;坚持人民至上,为疫情防控确定价值取向的优势。谢传仓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强大的抗疫动员力缘何而来”的主题报告。他指出,中国在抗击新冠疫情中所展现的强大的动员力,并非偶然得来,而是长期历练积淀的结果。其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强大抗疫动员力的核心;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抗疫动员力的有力保障;全力维护人民利益成为抗疫动员的最大底气;大幅跃升的综合国力和科技能力使抗疫动员有了强力的支撑;日益完善的国家治理是强大抗疫动员力的基本保证。周山东副教授作了题为“责任优先是公民抗疫精神凝聚的根据”的主题报告。他认为,公民的抗疫精神只有在责任优先的意识上才能凝聚起来。这既是人类抗疫斗争积累的重要经验,也是疫情防控特殊时期的理性选择,责任优先意识在推动公民参与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马波副教授作了题为“‘抗疫’视域下‘中国精神’诠释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题报告。他主要从历史、理论和现实的三重逻辑理解和把握中国精神,提出“抗疫”精神是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并且认为要通过学原著、读原文、悟原理,增加理论自觉性;树立尊重学习英雄、争做英雄的新风尚;结合已有课程教学或开设专题讲座形式融入教学等方式,做好推动习近平关于抗疫精神重要论述“三进”的思考。杨富博士后作了题为“抗疫中的对口支援与中国之治”的主题报告。他重点介绍了我国在抗疫中的对口支援,介绍了对口支援体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以及对口支援的本质与机制,并且对强化对口支援提出四点建议。
闭幕式上,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石书臣教授回顾了本次研讨会21位专家的精彩发言,并进行了高度总结。他指出,本次会议是一次成果丰富、令人收获颇丰的高水平学术会议,深刻体现了专家学者对“抗疫精神”的学习与感悟,同时他提出希望在研究“抗疫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中国精神、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等问题进行拓展。最后,石教授再一次感谢各位专家学者拨冗参加,在各位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学术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本次研讨会还征集到180多篇学术论文,组委会组织专家对青年学者的论文进行了评审,最后评选出优秀原创论文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
(供稿: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尹、郝凤)